探索家庭、童年有必要嗎?我並不想責怪父母阿

2022-11-11

「面對問題與困境時,究竟要回溯過去找出原因,或是專注現在如何因應呢?」

或許也在問,我們有必要如此重視探索童年或成長經驗嗎?

我自己的答案是,我會先選擇專注在怎麼因應眼前困境、思考改善,但常常在陪來談者探索時,會聽到「我理智上知道怎麼做,但就是辦不到阿。」或是「老師,我知道怎樣做最好,但就是情緒過不去。」這時,如果持續專注在現在,就會一直經歷到卡住與挫折的感受。

這時候,就需要將視野從現在這個點,再多擴展開,甚至是往回看。

探索過去不是為了要揪出罪魁禍首,將他拖出來打。

這一定要澄清一下,探索過去不是為了要揪出罪魁禍首,不是為了找出指責的對象。因為很多人會卡在對家庭的忠誠,或覺得探過去的傷害,好像就是在講父母的壞話。

或是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就都不承擔責任,變得只會推卸給父母或童年。

家庭給予我們的就像一個package,好壞都有,我們概括承受

我自己有個觀點,家庭所能給我們的,就像是一個package,裡面一定會有對我們人生幫助很大的部分,也會有不適用的部分。探索過去的目的,是為了找到自己的盲區

父母用他們的方式教育,交給子女他們所會的、所能的,或認為好的。絕大多數父母,都是盡己所能的照顧與給予。然而,父母也是人,也會有能力的限制、缺陷,當然也一定會犯錯。甚至有些父母自己也帶著未處理的傷,來不及療育就成為父母。(諮商上稱為家庭問題的代間傳遞)

因此交給子女的這個package,除了自己能給出的禮物外,也必定會有不適用,甚至是傷害的部分。但這就是個package,好壞交雜,過去的我們只能概括承受。

整理的目的是讓我們能以成人的角度重新審視、選擇

回頭去整理童年甚至是原生家庭的目的是,當我們有機會看到那些影響。於是,我們會更清楚自己是怎樣被形塑的。透過探索我們許多的價值觀,思考究竟這些價值觀是自己經驗過並認同的,或其實是別人給我們,卻在我們的內在水土不服。而後重新思考與選擇,我們要留下什麼,以及降低哪些部份的影響力。

例如勤儉持家的父母,因為過去家境貧困,勤儉是幫忙生存的良好方式與手段,也將這個信念交給下一代。但下一代所生活的世界,基本上大家物質水平都不錯,下一代的收入也不錯,但他卻會在每次為自己買東西時,經驗到莫名的罪惡感,而深受困擾。如果他清楚這是父母給他的價值觀,而非亙古真理,那他就有機會思考,甚至調整這個價值觀的影響力。

以朋友E為例,他生長於高要求、高批評的家庭,於是他獲得的package是努力、追求卓越,但同時因為從小浸泡在批評的聲音中,他對於批評的話語,甚至是眼神也格外敏感。

好處是,不斷追求卓越,讓他事業蓬勃發展,經濟自由。但他的弱項是,他很容易將中性的建議,解讀為別人覺得他沒做好。

但當他真的有機會去探索與整理自己的過往時,他就有機會知道因為他的生長環境,讓他很常接收到批評,也因此對批評的感知雷達特別敏感。他可以練習在生活中一次次去驗證,他感覺這個人批評我,這是真的嗎?或是他其實只是中性的在給出建議與幫助。從中,慢慢去微調他的雷達。

有時會遇到一些來談者,注意到在某些情境他們的情緒會特別強烈。但在探索過程,家庭卻往往被輕輕帶過。因為太想要保護家人,以及不希望自己去責怪什麼。但,

探索過去,不是為了責怪父母或揪出罪魁禍首。

只是為了瞭解自己是如何被形塑,以及可能出現的盲區(弱項)。

好在未來的人生中,知道怎樣去因應與面對。

© 2021 Talk to Emma。 版權所有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