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羞愧感

2024-03-02

很久沒PO文,快要從月PO,變成季PO。工作繁忙下,更多時間,會被放在靜靜生活,好好讀一本書。但最近發現,好像還是有讀者,想想還是寫點東西,比較不為難自己的方式是,隨筆寫一些閱讀與工作經驗的整理。

一直以來,我工作的很大宗都是焦慮、負面思考、自我批評、內耗的議題,一部分的來談者,可以在有具體方法後練習、試驗,得到緩解,讓「自我批評」轉為「自我提醒」。 

但有另一群人,比較難單純用這樣的方式協助,因在自我批評的底層,往往涵蓋很深的羞愧感議題。 

先定義羞愧是什麼?

"羞愧被個體體驗為完全不被接納、無價值或有缺陷的感覺,這種消極感受往往導致個體不遺餘力地掩飾或隱藏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羞愧感變得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個體常常毫無察覺,而僅僅表現出對批評和評判(或對表揚或讚美)的強烈反應。" 

「明明被誇獎,我卻不覺得高興,只覺得壓力好大。」「害怕被發現,我其實能力不行,根本不能待在這公司。」「太害怕別人覺得我奇怪,於是我乾脆避開社交,或在人前滑手機裝的很忙。」「我絕對要讓自己完美,不能犯一丁點錯。」「別人一個眼神的不認同,就可以讓我爆炸。」這些後面,很可能都有羞愧感的存在。 

有些人會描述,羞愧是一種想把自己塗黑、丟到垃圾桶,或挖個洞埋了的感覺。 

羞愧的起源

身為群體的生物,我們都需要遵循基本社會規範,以便和別人能和平相處。這種早期社會化,非常仰賴環境的回饋。透過別人的反應(肯定或拒絕),我們感覺開心或丟臉,藉此核對自己做的對或不對。 

我自己會這樣描述,尷尬、丟臉,有點像淺層的羞愧,會讓人修正自己的行為,形成一種人際的界線。而通常這種感覺是正常的,也會在事過境遷後淡去。 

然而,如果在小時候,這種否定一再發生,甚至是非常僵化、偏激的要求,也就是被檢討的不是做錯的行為,而是這個孩子存在的本質,孩子會逐漸形成固著的自我認知,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,或本質上不被接受。 

這也解釋了很多時候,為了做錯一件事,甚至說錯一句話,來談者會反覆檢討,甚至想消滅犯錯的自己,而忽略掉,自己明明是個有能力的人,只是犯了一個錯。這個錯誤的感覺,會延伸擴張到對於整個人的價值否定。 

因為這個人的內在已經在過往反覆否定中,形成羞愧情節 (shame-bind) 

羞愧最初來自需求的被否定,而深化到對於人的否定。 

Mackewn有一段話,寫得很好:

"羞愧與不被接受的需求之間產生永久的聯結,導致個體無法覺察自身的內在需求。換言之,需求喪失了發言權。然而,與羞愧緊密聯結的需求並不因此而消失。所以為了能始終把此類需求當作"非我",為了能持續地與不支持其需求的環境和諧相處,個體在需求不自覺地浮現時,便會體驗到羞愧。"'

這解釋羞愧感無時無刻的出現,以及人們為了因應或避開羞愧感,會出現很多連帶的行為,包含但不限於完美主義、自我批判、拖延、逃避社交等等。諮商很多時候在做的是,重新去經驗與理解這些過往的經驗,鬆動這個聯結。 

早幾年的治療工作,我可以很明確告訴來談者我在做什麼,如何協助,當時很多的工作,會在認知的鬆動。一部分的來談者,確實可以獲益良多,但也注意到,有些議題更深,更偏底層的信念,與內在的自動化模式,不是單單認知上理解,就可以帶來鬆動。需要更多穩定的探索與經驗各種情緒。 

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驗與感受,你願不願意給自己這段時間,去觀看與觸碰這些不是那麼舒服的經驗?慢慢鬆開需求與羞愧的聯結?接納自己的脆弱,允許自己需求的存在? 

© 2021 Talk to Emma。 版權所有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